从去年创业以来,对产品和商业、运营的关注远远超过了设计这个老本行。直到最近 ai agent 的爆发,让我开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回了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这个领域。很多朋友跟我讨论到底什么是AGI 的终极形态。坦白来说,我不知道。
多年来科幻界不乏把终极AGI 幻想成模糊技术和神祇之间界限的作品,而神祇是不需要“形态”的,他们无所不在,无所不知,也就无需跟人交互甚至交流。那现在,肉眼可见的 ai 应用爆发时刻,什么才是更好,更先进的人机交互范式?
最近重看诺曼的经典《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》的契机,分享一些思考。看过这本书的小伙伴应该知道,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以使用者为本(user centered)的设计原则和逻辑,不太关注设计具体的“形态”,因为形态本身是根据需求可变的,而原则往往是长久的。在 AI 产品剧烈变革的当下,讨论长久的原则可能比形态本身更具有意义。如果分享的内容太“干”,请大家提醒我。
借鉴Jakob Nielsen经典的10 个可用性启发式原则(10 Usability Heuristics ),我尝试梳理一下在AI 产品设计中独有的、不同于普通产品的一些原则,后续将逐一讨论。
1. 透明且值得信赖 Transparent & Trustworthy
2. 用户可理解并易用Understandable & Usable
3. 用户可控自由 Control Freedom
4. 记忆和上下文模式 Memory & Context-awareness
5. 个性化定制和可调整 Personalization & Customization
6. 预测用户需求 Anticipation of needs
7. 反馈机制和持续进化 Feedback & Continue Learning
8. 公平包容 Fairness & Inclusiveness
(后续待添加)
Discussion about this post
No posts